东海神庙遗址位于莱州市区西北18里,海庙姜家村西北,系北宋开宝六年(公元973年)在前代海水祠的基础上所修。后来历代王朝不断增修,直至民国十四年(1925)又重修了庙 内蠡勺亭。当年这里店铺林立,商贾云集,每逢阴历正月十八、四月初三、六月十三、十月初三这四次庙会,人山人海,热闹非凡。 祭祀之时,殿内香烟缭绕,礼乐齐鸣,祭告海神之礼非常隆重。
说起东海神庙的前身--海水祠的由来,在村头纳凉的老人这样告诉记者:东海神庙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的海水祠。在古代,人们都非常 崇拜大海,秦始皇的几次东巡也都是为了到海上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药,东海神庙地址是周至西汉一代代的天方学家和经纬学家根据 天文、地理精心测算选定的(东海神庙的位置对应危星、虚星之间)。经过测算之后,在莱州的城西偏北"东海神庙"这个位置祭海是最佳 的,所以后人就修建了海水祠。
据《掖县全志》载,"东海神庙,城西北十八里"。《汉志》注云:临朐有海水祠(临朐城,在今莱州城北朱旺村),宋开宝六年重修,祠宇 初具规模,前竖立石坊曰"朝宗"。历代修葺,封号不一。自明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,改定岳渎神号,尽去封爵,改称东海之神,特许 国家大事辄,遣官致告。
在海水祠的基础之上,最早修建"东海神庙"是在北宋时期(公元973年前后)。相传宋太祖赵匡胤,当年在莱州落难,被敌兵一路追杀,他 只剩下单身一骑,慌忙之中躲进海水祠,已是筋疲力尽。于是许下宏愿:若能避过此难,定将庙宇重修。果然神灵保佑,敌兵闯进庙内竟 无所见,太祖安然脱险。赵匡胤登基后,他即派大将军郑子明到莱州修建了"东海神庙",并在每年春秋或遇国家 大事,则派官员前来祭海。
作为历代王朝祭祀东海之神的特定场所,对海神的祀典从舜时就有了,三代以后,君王大祀天地,以祭海神。而从秦汉开始,君王都会 亲临东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,其规模之大、规格之高与泰山封禅和曲阜祭孔相当,被认为中国的三大祭祀之一。
此后,元、明两代相继增建,已具相当规模。然而,明正德七年(公元1512年),不幸毁于战火。嘉靖、万历两朝再次重新扩建。最后一次 规模较大的修建修建东海神庙工程是在清朝,清朝的皇帝都重视东海神庙的祭祀活动,康熙、乾隆都对神庙赐过御书及拨款维修。特别 是道光二十年(公元1840年)七月,泊于庙岛(今长岛)的英军战舰派军队入侵莱州,妄图登陆,但一次次都被海浪击退,且连续五天海涛 波浪不减,英军被迫离去,后来皇上闻奏此事,从军费中拨款重修东海神庙,一时传为美谈。
土生土长于此,现已年迈七旬的老人向记者说,"我小的时候就听老人说,海神大像能有10多米高,离着老远就能看见,要说那一切若都能 留到现在比蓬莱阁要好上很多倍。现在这里就剩下两道破损的墙了。"
东海神庙历经数代精心修葺扩建,当时已成为一组占地广阔,规模宏大,布局井然,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体,集中了古代建筑艺术、雕塑 艺术、绘画艺术以及中国沿海地区民俗风情于一体,是当年与泰山岱庙、曲阜孔庙相媲美的山东三大古建筑群之一。
座北朝南的东海神庙,据说原占地四十余亩,三进院落,中为大殿,前为庙门,后为寝殿。大门前设有高高的旗杆,三门四柱白石坊上 横书正楷大字"朝宗"二字。布满门钉的朱漆大门,巨大的白理石雕刻的东海神庙高居门上,石狮蹲立两侧。有民间相传,东海神庙在明朝 时曾与莱州府城一起大规模扩建,正殿规制仿照北京故宫太和殿,气势雄伟,据说只比太和殿矮了三层砖,作为历代政府祭祀海神的场所, 每次扩建都是朝廷拨专款。
据介绍,神庙内的御碑亭,藏有清康熙皇帝御书"海天浴日"等历代碑刻三十余通。御碑亭前方东南建有钟楼,西南建有鼓楼,两侧东西各 有廊庑九间,墙壁绘"海山云龙之像"壁画。御碑亭后面即为大殿,面阔五间进深三间,黄琉璃瓦覆顶,蓝绿紫色剪边。檐下巨匾 横悬"万派朝宗"四个楷书大字为乾隆皇帝御笔亲书。殿内正中供奉着东海海神--东海龙王之端坐的塑像。大殿四壁有彩绘海神龙王"出宫 入跸图",描绘海神龙王乘御撵发号施令,出宫行雨,风婆、雨师、雷公、电母诸神一齐施展神威,行雨完毕诸神将偃旗息鼓拥载着海神 龙王凯旋而归。这就是有名的"海神壁画",壁画场面宏大,气魄雄伟,众神形态各异,造型威武生动,栩栩如生,相传为唐代画圣吴道子 手笔,也被称为"掖县八景之一"。大殿后院有"龙王"寝殿,也成"娘娘庙"。寝殿东南有"风云雷雨祠",内有风、云、雷、雨四神之像。 西南为孙母祠,即为孙妈妈庙,内塑孙妈妈拄着拐杖,身旁蹲着一只白狗,俗称"打狗孙妈妈"。相传是宋太祖赵匡胤为报答孙妈妈赐饭之 恩,纪念孙妈妈而建的。庙之东北建有"蠡勺亭",俗称"望海楼",是海庙最高点,登其上可尽览东海胜景。庙内还建有其他诸神小庙。庙四周侧广植杨、柳、椿、榆、松、柏等树千余株。东海神庙自北宋重修以来,在民间每年阴历正月十八日、四月初三日、六月十三日、十月初三日为祭海神之日。
现状
1946年秋,解放前夕,为防止蒋军在庙里设置据点,地方区中队组织民工将其拆毁。庙里原有历代所立碑刻二百多座,被砸毁。至此, 在茫茫荒野中只遗留有一对石狮子和一片废墟,破碎的绿色琉璃瓦,灰色的残砖,随处可见。后来,高约2米的巨大的石狮子被安置在 新建的千佛阁内,已严重风化,成灰黑色。
盛况
东海神庙位于莱州城西北18里,宋太祖开宝六年[公元973年]开始,在前代海水祠基础上,大修海庙,并立碑,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曾 在莱州掖县落难,被敌兵追杀,单身躲进海水祠,安然脱险,登极后即派大将郑子明来掖县,重修东海神庙。东海神庙占地四十余亩, 三进院落,中为大殿,前为庙门,后为寝殿。建筑气势宏伟,金碧辉煌,大殿顶部为黄琉璃瓦,中饰绿心,蓝绿紫色剪边,红墙,檐灰色 斗拱,绘以仙鹤图案,檐角飞翘,古朴清雅,雄伟壮观。檐下两巨匾横悬,上匾蓝底金字题写万派朝宗四个字,浑厚有力,相传为清代 乾隆皇帝御笔亲书,下匾金底黑字题写海天浴日四个字,苍劲挺拔,相传为明代嘉靖时宰相严嵩所书。大殿四壁彩绘海神龙王出宫入跸图, 所绘诸神形态各异,造型威武,栩栩如生。相传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画。1946年秋,蒋军大举进攻胶东,为防止敌人在庙里按据点将 其拆毁。庙里所藏有价值的历代碑刻有二百多座,在文革中被全部损毁,仅存遗址。
当年这里店铺林立,每年庙会这里人山人海,非常热闹,当年这里就是旅游胜地,全国各地客商在这里云集。 莱州市人民医院南面的千佛阁,里面有东海神庙复原模型。据传:东海神庙在明朝时曾与莱州城一起大规模扩建,正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 一模一样,气势雄伟,据说只比太和殿矮了三层砖。
东海神庙历经数代精心修葺扩建,占地100亩,拟重修恢复其古建筑群体。包括:
1、石坊。规格为三门四柱白石坊,上横书正楷大字"朝宗"二字。朱漆大门口,巨大的白理石石狮蹲立两侧。
2、八角御书亭。亭内藏有清康熙皇帝御书"海天浴日"等历代碑刻三十余通。
3、钟楼和鼓楼。位于御书亭前方,东南建钟楼,西南建鼓楼,两侧东西建廊庑九间,"塑海山云龙之像"或绘壁画。
4、大殿。位于御书亭后面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,单檐歇山,黄琉璃瓦覆顶,蓝绿紫色剪边。檐下二巨匾横悬。上匾"万派朝宗"四个 楷书大字为乾隆皇帝御笔亲书。殿内正中供奉东海神-东海龙王之像。塑像高大端庄,威严肃穆。身侧有两侍童,前面两侧有"左辅 右弼"二臣,另有巡海夜叉二神将。大殿四壁则彩绘海神龙王"出宫入跸图",描绘海神龙王出宫行雨:海神龙王乘御辇发号施令,风婆、 闪光娘娘、雷公、雨师诸神一齐施展神威,行雨完毕诸神将偃旗息鼓拥载着海神龙王凯旋而归。恢复掖县八大胜景之一,有名 的"海神画壁"。
5、寝殿。大殿后院是寝殿,是海神龙王与海神娘娘休息的地方,内塑身着便装的海神龙王与二位娘娘之像。
6、风云雷雨祠。寝殿东南建有"风云雷雨祠",内有风、云、雷、雨四神之像。
7、孙母祠。寝殿西南为孙母祠,即孙妈妈庙,内塑孙妈妈拄着拐杖,身旁蹲着一只白狗,俗称"打狗孙妈妈"。相传是宋太祖赵匡胤 为纪念孙妈妈,报答孙妈妈赐饭之恩而建的。
8、望海楼。海庙东北建有"蠡勺亭",俗称"望海楼",是海庙最高点,登其上可尽览东海胜景。庙内还可恢复其它诸神小庙,如龙王 驸马庙、土地祠等,并建大小官厅,僧、道房等等。还有八卦井、百果树、以及张宗昌所立的鹰头碑等等。庙四周则广植杨、柳、 椿、榆、松、柏等树千余株。
两千多年前,这里曾是皇家寺庙,主祀东海神龙;六十六年前,这里毁于战火,只留断壁残垣。昨天,记者来到莱州市东海神庙 遗址,聆听穿越千年而来的暮鼓晨钟,追寻一座曾与孔庙比肩的皇家祭祀圣地的昔日辉煌。
东海神庙位于莱州市区西北九公里,始建于汉征和初年(公元前87年),占地面积40多亩,系国家级庙宇,规制等同于山东曲阜 孔庙。
历史上,自建成之日起,东海神庙就始终作为国家祭祀大典的圣地,接受历代皇帝的亲祭、代祭。作为国家祭海盛典的主要场 所,东海神庙与祭天的泰山岱庙、祭圣的曲阜孔庙并称三大“甲于天下”的国家级庙宇。汉征和四年,武帝刘彻亲赴东海神庙致祭,开 皇帝至东海神庙亲祭海神先河,至清光绪十六年朝廷最后一次祭海,东海神庙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帝王祭海大典,前后共计81次。
莱州市博物馆馆长林光旭告诉记者,最早时,东海海神受封为“公”,称“广德公”;至宋太祖始封为“王”,称“广德王”。 另据史料记载,古人认为中国居大地中央,四面由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海环绕,故有四海龙王和四海之神之说。宋时,朝廷将祭海进行 定制,记于《志》,每年的立春日来莱州东海神庙祭东海称“春祭”,也是“年祭”,同时还称“大祭”;立夏日祭南海于广州称 “夏祭”,也称“小祭”,依制,规格低于“年祭”,规模也小于“大祭”。因并无“西海”及“北海”,因此,在河中府河渎庙 (今山西蒲州)进行的祭“西海”的“秋祭”,和在孟州济渎庙(今河南孟县)进行的祭“北海”的“冬祭”,皆为“望祭”,祭祀 的方位即为莱州东海神庙。专家由此推论,在国家祭海盛典中,东海神庙的地位,应位居广东广州、山西蒲州和河南孟县等四大祭海 之地之首。
那么,作为承担国家级祭海大典的东海神庙,为什么会选址莱州沿海呢?对此,林光旭解释说,这主要因为古代帝王对于五行 堪舆术的极度推崇。有史以来,中国历代帝王都对星象堪舆极为重视,专设机构、任命有司,观天象、察水利,对其认为能够影响 到国家气运的重大工程和重要建筑进行选址,以“顺天应人”。而作为国家海神祭祀大典的圣地,东海神庙的选址,更是受到了汉武帝 刘彻的高度重视。在当时堪舆术士与五行术士按星宿之位选取的八大祭祀之地中,莱州占了两处。一是阴主神,祭祀处在莱州城北25公 里的三山;二是月主神,祭祀处在莱州城南25公里的大泽山顶。根据阴主与月主的位置,经堪舆术士和五行术士们的精心测算,要成 危宿之像,那么,莱州城西偏北9公里处的海边,即为最佳祭海之地。东海神庙选址由此尘埃落定。
现在的东海神庙,虽然受战火破坏,只剩断壁残垣和少量建筑基座、文物,但由于其在中国祭祀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传承两千 多年的历史底蕴,以及周边村镇因两千年祭祀文化而形成的独特风情,仍使其成为山东省最好的旅游资源之一。
如今,东海神庙拥有优美的海滨生态环境和河口生态景观。同时,东海神庙及周边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。当地一些 渔村仍保留有上百年历史的海草房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胶东半岛渔村民俗文化风景线,堪称半岛渔家文化的活标本,极具旅游开发 价值,是构成美丽烟台风景线的重要景点之一。
YMG记者 凌云鹏通讯员 朱晓兵 窦栋强 摄影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