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乡海庙话童年!

瞄晖

渤海之滨,莱州湾畔,何处拜问沧海,自有东海神庙。

东海神庙,庄严肃穆,古朴典雅,它是座落于我家乡的古代庙宇群落,是皇家帝王的祭海寺庙,是我华夏瑰宝,也是中华民族道教文化的传承载体。 它从远古走来,跨越千年沧桑,历尽坎坷辉煌,深受百姓爱戴。

难以预料的是,就在公元1946年的秋天,东海神庙突然被拆除了,红砖碧瓦一片废墟,往日喧嚣戛然而止。遭此劫难,乡土黯然失色, 也令一方百姓茫然失落,痛惜不已。

东海神庙消失了,百姓思念却永远也不会消失,虽然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, 神庙那气贯长虹的英姿一派,至今还时常在乡亲们的梦中浮现,栩栩如生,活龙活现,恰似胜境凌空穿越,归去来兮!

高大壮丽的石坊楼,敞开着朱红大庙门,御书匾额门上高悬,威武石狮蹲守两侧,门前旗帜高耸,院内碑石林立, 东海龙王塑像稳坐大殿中央。紫气祥云,方圆安泰,不胜壮观!东海神庙如此多娇,官府百姓引以为傲。然而!现在却是风貌不见,踪迹皆无, 摆在大家面前的,只有光秃的神庙遗址,难怪人们至今还在感慨叹息!

尽管如此,千百年来,东海神庙与我们的祖先代代相融,朝夕相伴,缠绵不断的深情厚谊,根深蒂固,让我们难以弃舍。 东海神庙,永远是我们的念想。海庙!永远是我们的家乡!

虽然时间相去久远,回首海庙我们依然能够怦然心动,七嘴八舌说个不停。海庙蕴含的古老文明,还有它的坚强博爱, 总是能给我们带来觉悟和信心,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,热爱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。

东海神庙座落于莱州市古城区的西海边,距离市政区约有八公里远,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与古邑遥相呼应,惠泽四方。 海庙是其简称,也是我们对家乡区域的俗称。海庙的前面有几个自然村,海庙姜家村、于家村、孙家村、坡子村等,这里就是我的家乡。 海庙北边的几个村子稍微远点,被称为海庙后。所有这些村庄都在海庙周围,都是富庶之地,它们自古以来就与海庙同呼吸共命运,祸福同享。 官府与民间的祭海活动,热闹非凡,气象万千。庙会交易也蔚然成风,届时人山人海,商贸兴隆。 海庙沐浴着我的家乡,给家乡带来幸福安康,庙会热和祭海热成就了家乡世世代代的繁荣,有海庙真好!

在我童年的岁月里,海庙遗址是我们永恒的乐园,我和小伙伴们,几乎天天都要去拔草赶海,嬉戏打闹,海庙海滩 为家,海浪海鸥为伴,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,也肆意地挥霍着儿时的光阴。小时候最爱听老年人讲海庙里的故事, 听起来特别的着迷,好像海庙就是一个故事宝库,听不完,也听不够。可是,也有一件特别遗憾的事,那就是我们生长在海庙, 却未曾见过海庙,这是我们心里永存的痛楚。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,我们的生活与海庙时期是擦肩而过的,对海庙的了解只能是靠老年人的述说,能见到的只是早期的废墟,靠着这些, 东海神庙的宏伟形象,就在我们的想象中被逐步地确立了,虽然有些模糊虚幻,却依然不失富丽堂皇,自然温馨。

那时候,海庙遗址是做为县里的苗圃在用,我们经常偷偷的钻进去玩,虽然有点怕但很刺激,也好像进了展览馆一样,感觉很好奇,断壁残垣让我们感觉很神秘也很神圣,瞅瞅这摸摸那,一会爬上有半间屋大的石蛤蟆,一会登上驮着碑文的大石龟,或者竞相跑来跑去,去抚摸那几处高大壮丽的牌坊和华表还有石碑,要不然就攀上望海楼的高台子,去眺望那宽广的大海。有时我们边打闹着,边憧憬着胜境的原貌和复述着海庙的故事:“听说这绿色的琉璃瓦和北京皇宫的一样,上面还有望天狗”;“海神大殿和北京的金銮殿一样,都是一个图纸造的”;“听说大殿里还有四颗宝珠,避水珠、避火珠、避风珠、避尘珠,它们也都在保护着这座神庙”;“赶庙会的时候若是下了大雨,再多的人大殿里都能容得下,谁都不会被雨淋着”。说说这说说那,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流露着天真稚气的豪迈。

传说东海神庙与泰山岱庙齐名。古书有云:“甲天下者有三,兖曰阙里,济曰泰山,莱曰东海……,东海为万壑朝宗之墟。” 莱州素以“万壑朝宗”的地位成为祭海首选之地。到了莱州就如同面对东海,历朝历代的祭海活动,有据可查的就有八十多次,都要到莱州的海庙进行。 这么多的历史闪亮时刻,难怪会有那么多与海庙相关的民间故事,也不断的有博古通今的长者经常讲给我们听,让我们大开眼界。

刘彻和赵匡胤两位帝王也都亲身到过海庙。特别是赵匡胤,因避难邂逅莱州,流落在我家乡海庙一带,他的这段经历也成为我家乡最闪亮的 民间故事。马蹄井、饮马池、打狗孙妈妈等都是他的故事。其中打狗孙妈妈这段故事,人们最熟悉,流传也最广。

故事中的孙妈妈是海庙姜家村人。有几次又渴又饿,赵匡胤就到孙妈妈家讨要高粱米粥喝,但是每次都有狗冲着 他叫,赵匡胤便脱口呼出:“打狗啊!孙妈妈!”。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,就又想起当年高粱米粥的香甜,京城里的 御厨都做不好,君王恼怒,孙妈妈一语灵机道明缘由,“饿了糠如蜜!饱了蜜不甜!”。再后来赵匡胤扩建了东海神庙, 还在庙内西北处,修起一座孙母祠,门口还有孙妈妈的狗。打狗孙妈妈的故事就一直流传至今,家喻户晓。

有史以来,发生在海庙的故事确实很多。听老辈相传:秦汉时期这儿就是祭海的风水宝地;秦始皇的几次东巡 也都涉足莱州;汉隋宋清各朝代的帝王与此结缘者甚多;清道光年间英军从海庙处入侵,却被风浪阻退,皇帝闻听后 欣喜不已,赞赏海庙功不可没;明清战乱多发时期,海庙也曾经被大火烧毁过一次…。

火灾降临海庙,却带着一丝神秘和无奈。那是明朝末期,着火的前一天正是六月十三庙会日,庙会上有一个人, 背着像锅盖一样大的烧饼,四处叫卖:“大火烧了!大火烧了!”当时谁也没有在意,结果,第二天就真的发生了 一次大火烧,海庙就这样被烧毁了,损失惨重。后来由明朝清朝几次重建,神庙英姿才得以恢复和更加瑰丽。

有些家乡的小故事也挺有趣,浓浓的乡土气息,温馨可人。就说我们村的民兵连长孫官胜吧,他小时候特别顽皮,整天在海庙的大院里跑过来跳过去的。有一次,他爬上海神的肩膀,到海神的耳朵里捉麻雀,结果一不留神头朝下跌落下来,六米的高度,周围人都吓蒙了,惊魂未定时,他却平稳的站立在海神的脚边,安然无恙。大伙惊呼:“海神保佑了!海神保佑了!”

也有一些更奇怪的故事。看庙老人,我的二老奶奶张孙氏说,就在要拆海庙的那几天夜里,庙内的小动物们不断的积聚, 好像在商量大事,后来有一天的黄昏后,雾气弥漫,烟雨蒙蒙,成群结队的狐狸和黄鼬等集聚一起,沿着海边,朝着西南方向迁徙 而去了。它们真有灵性啊!一直都安稳的住在这儿,从不捣乱…。说着说着,我二老奶奶伤心落泪了。我能理解,老人爱海庙爱家乡,也 牵挂着寄居在庙内的小动物们。

东海神庙从西汉的海水祠起始,幸运顺达坎坷沧桑,后来几经各朝代的修缮,还有帝王们的厚爱以及其优越的星象 地理位置,东海神庙一直备受推崇。它一路走来,几次原地腾飞,形成与岱庙、孔庙几乎齐名的建筑群体。只因蒋介石的 内战,使其终究毁于一旦。华夏文明受损,国之瑰宝丧失。但愿神庙气数未尽,有朝一日得以重建,再次重现和腾飞。海庙的家乡 人都在盼望着。

那是为了阻止国民党驻军,避免战火的蔓延,几经周折,在1946年秋天海庙被拆除了。一座座壮丽典雅的古建筑轰然倒下了;屹立千载的 亭台楼阁从此不见了;海庙文化和影响力也都悄然而去了。新中国成立后,百废待兴,对此也无暇顾及。此后,又有文 革思潮的左右,海庙则一直无人问津。相关民间活动凋零,民风民俗遗落,眼看着海庙就要全身而退了, 若任凭时光流逝,海庙只能沦为一个美丽的传说,这可不是我们想要的。传承祖先智慧,担当社会责任, 也是我们海庙人由来已久的心愿。我们要呼吁社会力量,勿忘“东海神庙”!这是祖先的成就,人类的文明。我们应全面记载 整理,保护其应有的价值。据悉,家乡政府已设置相关机构,一批文笔学者正致力于古文化事业的发展,也包括对于 海庙的研究。

家乡人爱海庙,溢于言表,不管走到哪里,总是掩饰不住对家乡海庙的眷恋之情,这是海庙几代人的共有特性。 适逢相关话题,自然就脱口而出,“我的家乡是海庙!”别人也往往都很知趣,有的人接着就能说,“对啊,以前都去赶 庙会的,方圆60里以外的人也都有去的,你们那儿是鱼米之乡,好地方啊!”这是多么美好的赞誉啊!我们都为家乡是 海庙而感到骄傲。

我是海庙于家村的张姓人。我们家与海庙的关系更加亲切,因为我们张家就是海庙的守庙人家。从何起始无从考究, 据毛纪传记载,明中嘉靖朝代期间,我们家族的一位祖先张明山就是一位道人,率道众十三人守护着海庙,至清朝末期传至本家张景春,张景春也是一位道行高深的道士,一生结缘道教,情系海庙,八十多岁去世。我在八岁时见过他那砖窑般的大坟茔,他是坐化的。他后代有一分支,代代要有守庙人,范围包括海庙和姜家寺,还有东宋寺庙…。我们本家的一位二爷爷张明贵就是最后一位守庙人,很小就住在海庙里,修行修道,管理庙务,海庙拆除前期才回到庙前于家村里,可惜1988年去世了,他若健在,肯定就是东海海神的一部百科全书。

怀念海庙,思绪荡漾,故乡的情思,童年里的梦萦,还有华夏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,汇成温馨浓郁的 海庙情缘。它源自远古,情满乡间,似春光雨露一般,滋润着一方百姓。东海神庙虽然远去了,它所传承的炎黄精神却已然成为 一座永存的丰碑。家乡人的海庙情结也会向着未来永久延续。